海伦市人民法院海兴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牢“抓前端、治未病”目标导向,坚持“解纷关口前移、凝聚调解力量、发掘法治宣传载体、借力互联网优势”等思路,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不断推动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一、筑牢基层防线 注重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
为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海兴法庭坚持“解纷关口前移、调解力量下沉、纠纷前端化解”的思路,加大“多元解纷”宣传力度,在市法院:“一中心、三平台、多点位”、“一村一法官”的基础上,结合辖区特点探索设立“巡回办案点”,选取常住人口较多、纠纷类型多元、调解基础较好的社区村屯,作为先行示范点,法官主动走出去,在群众“家门口”提供诉讼服务,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以典型案例的诠释,让群众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最终能够做到以此为“镜”,真正把矛盾消灭在萌芽、化解在源头。
深入村屯调解一起土地承包纠纷案件
二、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打造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培养专业化调解工作队伍。从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法律工作者中选聘人民调解员,组建各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邀请“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渠道。与此同时,海兴法庭发挥联动效能,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不断加强与行政机关各部门、乡、镇、工商部门、调解组织、律师协会、社会公益团体等协调联动,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律师、行业组织等纳入到诉前调解队伍的后备力量,形成人员联动、力量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针对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相邻关系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开展联调共治,力争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成功调解一起法定继承纠纷
三、发掘法治宣传载体,拓宽解纷沟通渠道
大力发掘法治宣传载体,借助符合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民族习惯重塑文明乡风,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借助“支部联建”、“送法进校园”“世界普法日”“知识产权日”等节点实现“零距离”普法宣传,塑造“法行乡村,法润乡风”的法治环境。对家庭暴力、拒绝赡养老人、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突出问题开展以案说法,发挥巡回,拓展延伸诉源治理工作职能。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服务,做到解法疑、解心结、促和谐,做人民群众的纠纷调解员、综治联络员、法治宣传员,引导群众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
深入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探索信息互联解纷新途径
海兴法庭在辖区3个乡镇组建由乡镇信访部门、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干部等为成员的“定纷止争群”,群成员结合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梳理反馈,法庭就相关法律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努力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对矛盾尖锐的纠纷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调处方案,群策群力,力争构建系统完备、无盲区、零死角的排查机制,动态化解矛盾纠纷。
借助省法院“龙法和”云平台实现空间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着力推广、高效运行省法院建设运行的“龙法和”云法庭小程序,全面推进解纷职能向前端延伸、平台融合向实践延伸、宣传链条向群众延伸,积极发挥互联网诉源治理新途径。
海兴人民法庭将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量司法实践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民法庭定纷止争工作思路,继续加大多元解纷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为群众提供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出实招、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