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债务纠纷易让好友反目。近日,我院祥富法庭通过调解,既帮原告追回治病钱,又让双方重拾友谊,书写“案结事了人和” 的暖心故事。
一、案件始末:救命钱难讨,好友失联引诉讼
于某与董某是多年挚友,此前董某因家庭变故向于某借款并约定还款期。还款临近时,于某突患重病,急需这笔钱治病,却多次联系不上董某—— 电话、微信皆无果,托朋友、去其旧居打听也毫无消息。情急之下,于某诉至我院,盼通过法律追回 “救命钱”,坦言 “不想撕破脸,只求把事说清”。
二、法庭发力:多方寻踪促见面,情理兼顾化矛盾
承办法官采取先行调解,全力寻找董某,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终于获取有效联系方式。法官告知于某病情及诉讼事宜,董某解释因手机损毁丢了联系人,又在外打工,才导致失联,并非故意拖欠。
法官多次沟通,劝董某出庭,同时转达于某困境。调解时,法官先让两人冷静交流,董某见于某憔悴,主动道歉并关心其病情。随后法官阐明法律义务,结合董某经济状况,引导双方协商,最终董某承诺当场付部分欠款,剩余一个月内还清,于某认可方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三、温情结局:欠款有着落,友谊再延续
董某当场转账部分欠款,于某激动表示:“感谢法官,不仅拿到治病钱,还没丢了和老董的友谊,误会解开比啥都好。” 董某也承诺 “以后遇事必及时沟通”。后续董某如期还清余款,于某顺利完成前期治疗,两人仍通过微信互相关心,友谊更胜从前。
四、法治教育:以法为绳守诚信,以情为桥促和谐
此案彰显“司法为民” 理念,也带来启示:民事交往中,诚信是法律与道德的共同要求。债务人遇困应主动沟通,而非失联逃避,如董某即便手机损毁,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告知债权人;债权人维权需理性用法,若有情感基础,可兼顾情理求 “双赢”。
司法既是维权“利剑”,也是修复关系的 “桥梁”。我院坚持 “调解优先”,力求 “案结事了人和”,愿更多人懂法守诚,以友善化解矛盾,共筑和谐社会。